来源: 陪你想礼物 作者: AugustinaL 发布时间:2019-02-16 15:30:42
好久不见,这里是AugustinaL的特约频道。看书时读到 “金鞭美少年,去跃青骢马”,便觉得这该是宴小山最肆意的形象。立马恨不得能穿越时空前去与他会面。从那时开始向往诗词当中先人的生活日常,继而转向对古代服饰的学习。
最近刚收到新买的手抄,奈何新买的立领袍和马面裙是定制的,过年怕是穿不上咯。
常服篇
1 / 常服形制解读
小袖上襦(交领+一片式裙)
我们常常说的“衣裳”,其实是从夏周时期初步形成的冠服制度而来,也就是上衣下裳。裳是一种类似裙子的腰围,因此大部分现在还原的下裙多为一片式(即不像现在的裙子一样缝合成筒状)。 而上襦的交领,顾名思义,襦,短上衣。交,即交叉。不过普遍交领是右衽,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,将右襟掩覆于内,称右衽。 古时外族多为左衽,所以也有用左衽指代蛮夷的意思。同时左衽也被用来指死者(此为儒家思想)。当然没有特别的说明,也可以认为右衽其实只是习惯而已。 我特意注明小袖,便是因为比起宽袍大袖,这样的袖子会更适合现代人日常行动。 2 / 常服形制解读 小袖上襦 (对襟+抹胸) 服饰经历几千年的进化,形制一直都在承上启下中变幻着。这样的抹胸+对襟的形制其实在宋朝才开始出现的。 “妇女穿的内衣叫抹胸,为菱形。福州出土的抹胸,表里均为素娟,双层……它上可覆乳,下可遮肚,不施于背,仅盖于胸,故称抹胸。”(选自《中国服饰鉴赏》宋代服饰鉴赏) 当然现如今的汉服商家很少会做真正的宋抹,一般都是普通的吊带背心,因为不方便,某种程度上算是一种改良了。 对襟应该也很好理解,但最早应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。不过尚未有文物出土,因此也不能断言。 3 / 常服形制解读 小袖上襦(袒领+无领半臂) 其实这个形制不一定非叫袒领,大致意思就是指没有领子罢了。沈先生在《中国古代服饰研究》里只说了小袖上衣,其外一般搭配一件半臂,袖长及肘,对襟翻领(或无领)。无领大抵是为了方便穿脱。下面一般搭配高腰长裙,依然是一片式,只是长度与及腰不同。 这样的样式其实是隋朝遗风,半臂的穿着也只在初唐流行。后来便逐渐在一些画卷中找不到半臂的身影了。 说到这里额外提一下另外两个形制,一个是现如今也受争议的“齐胸襦裙”,另一个是唐中后期流行的小袖翻领长袄。 4 / 常服形制解读 齐胸襦裙(受到争议) 加上引号其实是因为这个名称,首先在一些考古报告或者研究当中是找不到的,纯属商家或者圈子自造。裙子齐胸吗?估计除了当时穿着的人,后世并没有任何人知道。因为没有任何出土的可以作为依据的文物。 我们单单只是通过一些绘画以及陶俑才知道了可能有这么一件东西,但它内部结构到底怎样,大家其实都不清楚。 因此便有了一片式、两片式。由于现在出土的文物中并未发现两片式下裙,所以多有两片式为商家臆造的说法 5 / 常服款式解读 小袖翻领长袄(异域气息) 唐时期穿胡服的妇女(即上图着装),下一般穿着小口袴(无裆套裤)。前期该形制其实是北齐以来男子的着装,后来受波斯等影响女子也开始穿着。 我个人觉得异域气息太浓重,谈不上喜欢。 但是下面穿裤子的话,还是挺方便的。 6 / 常服款式解读 褙子+宽口袴 褙子的渊源就是上面说到的半臂,后期不仅袖子变长,下摆也加长。因此这样的形制常见于宋朝。沈先生则将这样的样式称作旋袄。 再说到下身的宽口袴,袴的历史其实非常悠久,并且在古代袴其实是无裆的(开档),有裆的则叫“禈”。 宋朝时女子也开始穿着袴,只不过外面还要再穿一层。当然现在市面上基本没有商家出售真正的袴。 话说,“纨绔子弟”这四个字大家想必都听过。纨是一种织造较为细致的生娟;袴,也作绔,早期时袴是有钱人才穿的,二者一结合,后世就专指不务正业的富家子弟了。不过要说到宽口袴,《东京梦话录》当中也有说到一些膏粱子弟 便是穿着宽口袴。所以即使宽口袴看起来非常像现如今的阔腿裤,某些时候它还是不那么方便的。但也比褒衣博带的形制好许多。 7 / 常服形制解读 琵琶袖短上袄/衫:交领+马面裙 琵琶袖多见明时期,而交领这样的样式又是短上衣则多见明初。彼时朱元璋重新确立服饰制度,以唐宋为重,所以这样琵琶袖的交领短上衣则比较多见。 这里说袄,是指带夹层的上衣,倘若想在夏天穿着,挑选单层轻薄的料子(即为衫)便可。虽然琵琶袖只是比广袖稍微方便了一点点,但也不至于像广袖那样夸张。只是作为聚会一类的场合还是适用的。 同时在明朝,下装也开始流行马面裙,与之前说过的一片式下裙在形制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。前后各有一个马面,两片缝制在一起,两侧打褶。 8 / 常服形制解读 琵琶袖长衫/袄:立领 其实比起琵琶袖,我个人还是更倾向于小袖,不过春秋冬装好像还是大袖比较多见。 立领是明后期女子较为流行的装束,且上衣逐渐变长,与唐时期的短上衣形成鲜明对比。 9 / 常服款式解读 比甲 通俗一点说,比甲就等同于现在的背心。比甲在明、清流行,着重还是在明朝。不过在明时,内搭一般都为立领,那时已经不时兴穿交领。所以才有很多商家在标题中写“明制”二字。 用料厚实一点,春秋或冬穿在外面可以御寒,用料薄一点,夏天可以做搭配。春秋天觉得冷,就可以在外面搭一件比甲啦~ 10 / 常服形制解读 披风 为什么说披风不说斗篷呢?是的,这俩不是一个东西。披风是一件有袖子但敞开的衣服,而斗篷的历史太短,至今只知道清朝应该是有的。且斗篷是无帽、后摆开衩的。 这样形制的披风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魏,后来在唐朝时女子着大袖礼服时外一般披一件小袖披风,大概是为了时髦:)撇去某些时候只是为了好看的因素,天冷了质地厚实的披风确实是防寒的利器。 礼服篇 11 / 礼服形制解读 颇受争议的——曲裾 沈先生在《中国古代服饰研究》一书当中称它为:曲裾衣。其实意思就是“续祍钩边”的衣服。而争议的源头其实就是出土的实际文物仅限马王堆,其余都是陶俑一类。加之时间跨度实在太长,许多事情无从考证。 按照马王堆的复原作品,曲裾应该是曳地的,许多人会认为日常行动并不方便。再加上图上这种垂胡袖(特点是长,袖口处收窄),曲裾也就只能作为一种礼服。当然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的~ 12/ 礼服形制解读 垂胡袖上襦:交领+一片式下裙 上面有说到垂胡袖的特点:袖子过长且宽大,袖口处收窄。这意味着日常穿戴并不方便。所以在此篇文章当中我将它归在了礼服范畴。 现在许多汉服商家把这种宽袍大袖的服装样式(包括下面的广袖)都称作魏晋风,实则是不正确的。这样的服饰风格从秦朝开始,一直到明朝的琵琶袖都有它的影子。 13/ 礼服形制解读 广袖上襦:交领 上面说到这种褒衣博带的服饰风格持续时间很长,绝不止魏晋南北朝而已,而“魏晋风”这样的称呼风格完全是因为——《竹林七贤与荣启期》。 再前面一点更是说到过唐时贵妇的礼服便是广袖的,所以不论是从历史角度还是实用性来讲,这样自然洒脱的服饰风格也还是作为礼服较为合适。 话说这一套是有情侣装的,感兴趣的可以和女朋友一起穿着试试~ 在文章的最后随意聊聊“汉元素”和“改良汉服”吧,早些时候许多商家总是混淆这样的概念。把汉元素叫做改良,导致也间接误导了许多小白,更甚至以前还有人发表:“想要日常穿改良汉服去”这样的言论。 改良,也要有“不良”才能改,改过以后也要确实“良”才行。更何况汉服就一定不日常吗?重要的是穿对形制穿对场合。 至于汉元素,首先得知道运用了我们服饰文化中的哪一点才能说自己是汉元素,所以对以上两个风口浪尖的话题我一直是保持中立态度的。今天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啦,希望你们喜欢哦~